3)第二一三节奏对_穿梭时空之1278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春秋以来各诸侯国律法,编纂而成。包括《盗法》、《贼法》、《网法》、《捕法》、《杂法》、《具法》。《法经》初步确立了国家的基础和体系。后商鞅携带《法经》入相于秦,在《法经》的基础上制定了《秦律》;在《法经》六篇的基础上,萧何新增,《户》、《兴》、《厩》三篇编制成《汉律》。

  所以,华夏帝国未来律法之所大,是要修订完善一部基础之法。只有如此,才可依照律法治理国家,而不虞有人祸。人心难测,或有昏君,或有奸臣,如今巴比伦,罗马,天竺与秦汉都化为飞灰,由此可见。我华夏帝国律法所重者,非是律法,而是如何保障律法实施。白某的回答,公子可满意?”

  年轻人听到白禹锡的回答,若有所思,不过还是点点,表示满意。这下,各地仕子们纷纷鼓掌,来为几人打气。听到几位好友说了,苏石山也不甘人后:“临安苏石山见过公子,刚刚白兄所言甚是,不过我还想多说一点。若想国家长治久安,教育才是根基。有人说愚民好治,这话不假。可若想要强国,必先强民,强民则重在教育。若有律法能够保障天下百姓教育,善莫大焉。”说完,想到了自己求学的艰难,不由得叹了叹气。其他有相同经历的仕子,也是连连点头。

  袁合论拍了拍手:“几位好友说的不差,我临安袁合论也想些想说的。刚刚公子说藩属,何为藩属。我华夏自古以来与宗藩关系,是通过我儒家学问、商贾贩卖等手段间接影响藩属国。表面上看来是一种以小事大的不平等关系,藩属国要“称藩纳贡”;受我华夏皇帝的册封,并由皇帝赐予印玺。而实际上这种宗藩关系,只是维系我华夏和周边小国友好关系的一种形式,并没有统治和被统治的实质性内容。

  并且,我华夏历代君主,都是以一种“王者不治夷狄,来者不拒,去者不追”的态度对待藩属的,不干涉藩属国的政事,无偿为其提供保护。另外为了显示作为“天朝上国”的富有与大度,总是本着薄来厚往,对朝贡者给予大量的赏赐,其价值远远超过朝贡者所进贡的物品,所以,各藩属国总是乐于来华夏朝贡。有时华夏君主为了减轻自己的负担,还对各国朝贡的时间和规模作出种种限制和规定。即使有些国家有时不按规定而提前来华朝贡,华夏也都给予了热情接待。

  按照道理来说,各藩属国应该对我华夏感恩戴德才是,可结果非是如此。北有高丽,东有东瀛,南有交趾,我华夏国力强盛时,其国上下,莫不以说我华夏华,写我华夏字,穿我华夏衣,行我华夏制为荣。可等华夏王朝羸弱之时,立刻就变了一副模样。不断侵占我华夏国土,虐杀我华夏百姓。我看这种藩属

  请收藏:https://m.dd08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