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607章 侵朝兵力部署(下)_备前宰相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第607章侵朝兵力部署(下)

  秀家为什么要将花房正幸的5500人和小笠原秀贞的5800人单独流出来,是因为秀家打算在忠清道的公州好好阴一把朝鲜全罗道巡查使李洸。

  具体的参考案例大家可以搜一下龙仁之战,就是让胁坂安治500人击溃朝鲜全罗道勤王兵6万众的龙仁之战。

  也是凭借此战的功绩,才让胁坂安治被秀吉任命为朝鲜水军统帅,最终在露梁海战中葬送了大部分日本海军精锐。

  历史上的李洸其实发动了两次北上勤王,第一次带着急匆匆凑出来的3万人北上,结果因为王京陷落军士溃逃而被迫撤兵。

  在全罗道不同世事两班贵族口诛笔伐之下,被迫在半个月后,带着一只临时拼凑起的6万人的大军北上,企图收复王京,结果在龙仁被胁坂安治500人击溃。

  根据《宣祖修订》的记载【初,洸闻倭深入,启请举兵移讨,上,下札褒谕。】

  意思是朝鲜全罗道巡查使李洸,在听闻日寇深入忠清道之后,上书朝鲜国王李昖,请求动员保存力量较为完好的全罗道守备军北上勤王,王上李昖下旨褒奖。

  可见李洸在面对倭寇入侵时表现的还是比较积极的。

  但无论李洸主动请命也好,仓皇动员也罢,全罗道军队显然没有跟上日军的行进速度(吐槽:友军的溃败速度)。

  当军队行进到距汉城尚有300里的公州北部的温阳、天安时,汉城已然失陷。得到消息后的勤王军军心大乱,仓皇南撤,这也成了后来史料攻击李洸的依据之一:

  《宣祖修正》至公州,有行官自京来,哭入军门急叫曰:“上已出幸,贼已入京矣。”军中惊动,一时溃归。洸使将官,守尼山石桥,开谕还集,众军露刃夺路而行。洸卽还全州,仅捕斩逃兵数人,复大发兵。【洸本不知兵略,洸惟务搜卒缮器,军无纪律,又不礼道内士大夫。至是,军兵惮于赴敌,士子咎其退缩,人情乖拂,谤责群起,大困。】

  《全罗道都巡察使李公行状》提到李洸撤军一事,基本采用上面修订实录内容:至公州,有行官自京回,痛苦驰入阵中,贼已入京,上已西幸已,军中呌噪奔溃,公使别将,守尼山石桥,开谕还集,乱兵露刃,拥其将而南。公不得已而还全州。

  从以上几则记载来看,李洸在京城陷落后从公州撤退,没有积极北上这一事实毋庸置疑,而其撤兵的主要原因是在军中士卒听说京城丢失之后,士兵逃散,李洸被迫返回全州整军。

  在《再造番邦志》提到李洸紧急勤王,“师期太迫”“列邑守令恐被后期之谴。在道驱迫。昼夜兼程。飢渴俱逼。”,导致士兵苦不堪言,为后面公州撤军后军心彻底涣散埋下伏笔。

  在当时日军长驱直入的情况下,李

  请收藏:https://m.dd08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