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)12 水龙吟_红尘有幸识丹青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这三个字。大哥的心意,小弟定会铭刻在心。”一路上多得韦莫照顾,瘦金说得十分诚恳。忽听绕到石碑后面细看的留白道:“咦,师兄,这里有人题了一首诗。”

  瘦金起身过去一看,石碑背面刻了一首古风,题作《入蜀吟》:

  皆知蜀道自古难,入蜀不若上青天。

  练江千里水环水,益城四面山连山。

  楚州子弟三十万,重将天府现人间。

  将军功业诚威武,此地千秋路绵延。

  ……

  推泥原应趁春暖,凿石岂可惧冬寒。

  春来山壁尘沙起,遥望百里无人烟。

  夏日骄阳红似火,血流汗渍痛不堪。

  北风呼啸摧枯树,手足俱裂哪顾看。

  父子兄弟不相见,几步一魂尸骨寒。

  ……

  我来此地碑犹在,忍将前事入清谈?

  白骨不知谁家土,忠魂永寄葬青山。

  足下征程路漫漫,山风吹彻泪痕干。

  ……

  一路读下来,只觉写诗的人满怀对当年筑路者的哀悼追思,字字血泪淋漓,句句悲天悯人,实在是难得的仁厚胸怀。看看落款,只有简简单单一句话:“永昌元年春承安”。

  正疑惑间,后面韦莫道:“这是当年逸王入蜀时题的诗。”

  “承安是逸王名讳?”

  “没错。这位殿下最是不拘小节,留诗题字一向直书自己的名字。”

  “这诗里似乎对当年入蜀的大将军有些微词,他不怕皇帝陛下责怪么?”

  “这个呀,说来就话长了……”

  韦莫常走蜀道,蜀人争相传诵的逸王事迹早已耳熟能详,看瘦金留白两个少年眼神里满是期待,也来了兴致,坐下喝口酒,眉飞色舞的讲了起来。

  逸王赵承安和当今圣上是嫡亲叔侄。当初□□元武帝传位于太宗晏文帝赵焕,哪知晏文帝在位不过三年,便病入膏肓,药石罔效。临终前,赵焕召集重臣,宣布传位给弟弟宁王赵炜,并且把自己八岁的儿子封为逸王,意在告诫他永守安乐,不作非份之想。原本因为赵焕一病不起,刚刚安定下来的各方势力蠢蠢欲动,都想趁着主幼国疑浑水摸鱼,谁料到他竟有这等大智大勇,釜底抽薪,完全断了这些人的念想。

  更叫人激赏赞叹的是,晏文帝死后,年仅八岁的逸王赵承安便向叔叔赵炜上表,请求将逸王府迁往蜀州益郡,甘愿以身作则,用皇室文德教化蛮荒之民。当时距刘桓攻入西蜀不过二十年,很多地方尚未平靖,中原和江南各地官民都把蜀州视为畏途。逸王此举,既向叔叔表明了自己恪守父亲遗志,远离权力中心的心迹,同时又以积极的姿态为国分忧,毫不推卸身为皇族的责任,不仅得到皇帝的嘉奖,在民间也传为佳话。更何况,逸王从幼年时起便诗名远播,做这个文化大使,再合适不过了。

  “咱们这个驿亭,是蜀道三十六个驿亭最后一个。当日逸王殿下走到此处,有感于一路上看到的纪念筑路工匠的石碑,做了这首诗。也有那多事的奸佞小人,把这诗呈给皇帝,说逸王诬蔑先□□贤臣。”

  瘦金留白听得入神,早对这位深明大义又风流多情的逸王充满了景仰,闻言不由得紧张起来。

  韦莫又喝一口酒:“不过咱们皇帝陛下可英明得很,说逸王此诗情真意切,一颗拳拳爱民之心天地可表,正是替他说了皇家该说的话,跟什么诬蔑先□□贤臣可没有关系,干脆让蜀州刺史把诗刻在这里,让后人知晓前人筑路艰难,应当倍加珍惜。”

  “我听押镖的师傅们说,蜀州不是有直通京城的官道么?怎么逸王和我们走一样的路?”留白不解的问道。

  “那条路是逸王入蜀以后,上表皇帝请求修筑的,真正通行也不过几年功夫而已。”

  边说边走,转过一个弯,眼前一片开阔。只见远处朦朦胧胧连绵不断的城郭乡村,其中仿佛隐藏着无尽的繁华。瘦金和留白心头一阵激动,蜀州终于到了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dd08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