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172章荆襄流民的解决办法_我要做明世祖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还是粮食的问题。

  人吃不饱饭,什么事情都不好做。

  而以目前的农作物产量,即便有农会这种集体化劳作的加持,平均下来也就够老百姓吃喝不愁。

  吃更好的,更饱的,那还是个遥远的梦。

  谁让大明朝现在走上了小冰河期的路呢!

  朱见济从未忘记过这个特殊的时期,也从来不敢把每年必到的各地受灾情况奏疏扔到旁边,自欺欺人,当个不接地气的天龙人。

  他是要来改变大明朝的!

  原来的历史轨迹上,在土木帝重新登基后的“天顺八年”,可还爆发了一场浩浩荡荡的荆襄百万流民起义呢!

  虽然那次起义的主要原因并非天灾,但朱见济已经让人调查过荆襄之地的情况,知道流民暴动的推动力十分复杂。

  首先,是湖广之地的地形问题。

  大山林立,谷阻山深,人烟稀少,是大明统治区中相对薄弱的环节,逃到这里的流民可以依之自行耕种,避开各种赋税和徭役。

  永乐之时,就有流民逐渐逃到这里,而从宣德年间开始,流民数量日益增多。

  其次,是朝廷管理问题。

  流民为何而来?

  一者源于土地兼并,以至于百姓失地,不得已流浪乞活;二者源于户籍压迫,世代传承只允许人做一件事,实在是太可怕了;三者,则是在事态暴露之后,朝廷铁血无情的镇压,更加刺激到了流民。

  再加上其他琐碎情况导致的,这才使得流民人数浩浩荡荡,不可禁绝。

  而现在是乾圣元年,距离原历史爆发荆襄流民起义的时间,还有四年。

  得益于先知优势,朱见济已经在着手解决荆襄问题了。

  他首先是利用去年开始的清田事件,清理出官田后,以在江南各府组建农会为由,派人去荆襄招募部分人口返回原籍。

  但被召回原籍的人数对于整个荆襄而言,只是很小的一部分。

  留下的属于早已习惯了自耕自种生活,并且脾气不柔顺的桀骜之人。

  然后,朱见济又在大臣之中征求意见,询问这些精英们如何解决流民。

  虽然搞出来土地兼并的很多也是这些人,但荆襄流民有百万之众,多有不驯者,他对于湖广一省的情况也没有深入了解过,一个不小心就容易出乱子。

  而且在几次考成之后,朱见济对此时的大明官员素质还是有些信心的。

  总比以前摸鱼党充斥朝堂的好。

  最后,翰林院侍读周洪谟上疏,请求朝廷借用东晋时期侨置郡民的方法,在湖广广设州府县镇,设置官吏、编户齐民、以轻徭薄赋为诱饵,吸引流民走出大山,让他们安居生业。

  如此,才是最根本的解决之法。

  流民遁入湖广荒野之地,起因就是为了求生。

  如果朝廷继续将荆襄山区视为禁脔,独占山川之利,就为了莫须有的“恐流民聚众闹事”,那最终只会让担忧

  请收藏:https://m.dd08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