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六节 缓贤忘士者 天亡之国也_大秦帝国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魏国的灭亡很没有波澜,算是山东六国的寿终正寝典型。

  一个国家的末期历史如此死一般寂静,以至在所有史料臣武将的影子,在轰轰然的战国之世堪称异数。作为国别史,史记魏世家对魏国最后三年的记载只有寥寥三行:“景湣王卒,子王假立王假元年,燕太子丹使荆轲刺秦王,秦王觉之三年,秦灌大梁,虏王假,遂灭魏以为郡县。”列位看官留意,三行之中,最长的中间一行说得还是国际形势。魏王假在位三年,实际只发生了三件事:秦灌大梁,虏王假,灭魏以为郡县。每读至此,尝有太史公检索历史废墟而无可奈何之感叹。

  之所以如此,是因为魏国实在没有值得一提的人物了。

  在山东六国之中,魏国灭亡的原因最没有秘密性,最没有偶然性,最没有戏剧性。也就是说,魏国灭亡的原因最清楚,最简单,最为人所共识。后世史家对魏国灭亡的评论揣测很少,原因也在于魏国灭亡的必然性最确定,只有教训可以借鉴,没有秘密可资研究。史记魏世家之后有四种评论,大约足可说明这种简单明了。

  其一,魏国民众的记忆感喟。百余年之后,太史公在文后必有的“太史公日”中记载云:他到大梁遗迹踏勘搜求资料,在已经变成废墟的大梁遇见了前来凭吊的魏国遗民墟中人;遗民感伤地回顾了当年秦军水攻大梁的故事,“说者皆以为魏以不用信陵君故,国削弱至于亡。”也就是说,民众认定魏国衰弱灭亡的原因,是没有用信陵君。

  其二,太史公自家的评价。太史公先表示了对大梁民众的评价不赞同,后面的话却是反着说。其全话是:“对墟中人之说余以为不然。天方令秦平海内,其业未成,魏虽得阿衡之佐,曷益乎”直译,太史公是说:我不能苟同墟中人评判。天命秦统一天下,在其大业未成之时,魏国便是得到伊尹其名阿衡那样的大贤辅佐,又能有什么益处呢果真将这几句话看作为魏国辩护,未免小瞧太史公了。究其实,太史公显然是在说反话。如同面对一个长期患有不治之症的病人,有人说这种病服了仙药也没用,你能说这个人不承认那个人有病么也就说,太史公实际是有前提的,魏国失才之病由来已久,此时已经无力回天矣

  其三,东汉三国人评价。史记魏世家索隐引三国学人谯周对魏国灭亡之评说云:“以予所闻,所谓天之亡者,有贤而不用也,如用之,何有亡哉使纣用三仁,周不能王,况秦虎狼乎”谯周评说是历史主流的评判,他阐明了这样一个简单实在的道理:有贤不用,便是史谚所谓的“天亡之国”。若殷纣王用三个大贤微子、箕子、比干,孔子称为三仁,纵然是明修王道的周室也不能取代殷商而王天下,

  请收藏:https://m.dd08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